“瓷娃娃”王奕鸥呼吁:推动立法来解决罕见病问题,让政策制定者听到患者的声音
专题: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
“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”于10月16日-18日在上海召开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、病痛挑战基金会创始人王奕鸥演讲。
王奕鸥认为,罕见病其实是一个虽然受众面很小,但是特别复杂的社会问题。它在很多原有的理论框架、传统的解决问题里面,包括市场机制里面都是失灵的。全球罕见病超过1万种,其中只有5%是有药可用,95%的罕见病患者到现在连有效的药物都没有。
她坦言,很多罕见病药物有了药,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,中国上市的药物数量有限,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患者望药兴叹。一些在中国上市的药物价格昂贵,许多患者无法负担。尽管我国的政策有所变化,比如绿色通道、紧急审评审批和医保覆盖部分罕见病药物,但仍有大量罕见病患者用不上药,用不起药。
王奕鸥认为,要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国家在机制上尊重市场规律,同时回归到对公平和人性的基本认知。她提到,国家通过医保谈判等方式试图解决药物昂贵的问题,但仍然存在许多罕见病药物未在中国上市的情况,因为缺乏市场动力。每个家庭都希望在保证其他孩子基本生活和医疗支出的同时,为患病的孩子提供更多的照顾和资金。“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和对罕见病问题的看法,而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正面临这样的挑战和困惑。”
同时,王奕鸥选择推动立法来解决罕见病问题,尽管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,但她认为这是必要的。她自2009年起就开始提交两会提案,呼吁罕见病立法。后来她意识到,罕见病问题不仅涉及立法,还涉及多个政策、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地方政策的集合和协作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对患者组织的定位和认知有所变化。一方面,作为患者组织,需要在现有政策下寻找空间,进行协助和补充,确保政策落地能够满足罕见病患者的需求。另一方面,她认为患者组织应该在未满足的需求和缺乏政策的领域中,让患者和患者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。“我觉得在立法,在推进政策的过程当中,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让政策制定者听到患者的声音,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。”
她以1983年美国通过的孤儿药法案为例,说明了政策如何激励企业投入罕见病领域,因为有了商业保险的支持,企业看到了药物的市场潜力,患者也能够获得药物。由此,她认为,政策应该分为两部分:前端是如何有效激励基础研究和国家投入,以及企业有哪些政策可以更好地投入罕见病领域;后端是如何从保障上提供支付解决方案,比如建立罕见病的整体支付体系和专项基金。这些是她一直在推动和呼吁的解决方案。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