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个公募基金必争之地
来源:公募吴彦祖
上周,基金中报陆续披露完毕。
虽然披露的时点更为滞后,但是基金中报的信息比二季报有更多的分析价值。
很重要的一点,体现在增量资金的结构和动向。
尤其对于需要卖基金产品的小伙伴而言,重要性不必多说。
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,了解资金的流向,是做好业务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据。
上半年,机构资金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由去年末的42.24%微降至41.27%。
这意味着,无论是零售和机构资金,上半年保持着类似的速度和节奏进入公募基金。
而在资金申购的方向上,各类产品展现了不一样的趋势,今天聊几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。
- 01 公募增量资金分布 -
2024上半年,公募基金总规模增长约3.5万亿。
这当中,机构资金净申购达到2.35万亿,占比超过67%。
直白点说,公募基金2/3的规模增长,来自机构资金的净申购。
如果按照产品类型分布来看,3.5万亿的净申购中,超过一半进入了货币基金,具体数字为1.9万亿。
而在1.9万亿的货币净申购中,机构资金和零售资金的占比很均衡,为50/50。
而同时,我们看到,债券型基金,上半年净申购的1.57万亿中,机构资金净申购9,980亿,机构资金净申购占比为63%。
这一数字,同时也超过了货币基金中的机构资金的净申购资金规模。
这就说明了:
机构在追求确定性的同时,博取收益的主战场仍是债券型基金。
货币基金的整体收益率,已经飞快地向着“0字头”而去。
而机构的考核标准,会有严重的滞后效应。
两者结合,注定了确定性和收益性的不可兼得。
机构所追逐的,具体是哪一类债券型基金、什么类型的策略,则取决于机构资金的相关约束条件和投资目标,以及基金公司的能力圈。
这在第二部分展开说说。
其他类型的基金申购情况如下:
在资产荒持续的大背景下,QDII基金、另类投资基金的规模均增长迅猛。
这两大类产品中,QDII基金的股债均持续受到追捧。
其中:
QDII股票型基金,上半年净申购611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267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44%。
QDII债券型基金,上半年净申购150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129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86%。
大家看这些数据时,别忘了背后还有QDII额度的限制。
资金出海、海外股市、美元债的投资机会,成为了上半年许多机构不可错过的选择,当然也少不了零售资金的竞相追逐。
另类投资基金中的商品基金,上半年净申购402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192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48%。
上半年,黄金为代表的商品类基金,有相当不错的阶段行情,且对其他资产类型有着较好的分散风险作用。
因此,商品类策略也成为了机构、零售竞相申购的品种。
而随着REITs的扩容和加速发行,上半年也迎来了百亿级别的新增资金。
上半年净申购208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158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76%。
未来一段时间,REITs大扩容是确定性事件。
REITs的投资机会,也一定也是机构资金未来1-2年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。
而如何开发出好的投资策略,我们认为有几个方向:
1、精选REITs项目,深度参与(战略配售),类似当年的定增;
2、二级交易,打造REITs组合,分散风险但保持一定集中度;
3、REITs指数,目前有不少公募基金都在盯着了。
上述方向的难点均在与资金的寻找和项目信息的获取。
阿祖个人的建议:
如果未来在政策上,针对REITs能有一定政策优势(不是免税制度这样的制度优势,而是类似于允许资金加杠杆等政策优势),REITs市场或许会迎来一大波业务机会。
最后,比较sad但也是关注度最高的,股票型基金。
上半年,股票型基金,净申购2,718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3,967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146%。
这也意味着,上半年,股票型基金中的零售资金仍在不停赎回。
当然,混合基金中的主动偏股基金,则情况更为严重,处于零售大量赎回、机构中量赎回的趋势中。
其中,主动权益基金的赎回情况,我们测算每月仍保持7-800亿左右。
而ETF,最重要的动向就是国家队。
上半年,汇金净申购ETF应该超过了4,000亿,而整体机构净申购不到4,000亿,这说明一个比较可悲的现实:
上半年的ETF,其实只有国家队在净买入。
再次重申我们的观点:
无论是股市(上半年指数)还是债市(长端国债),跟着神秘资金的意图走,不一定能赚到钱,甚至起到相反效果。
以上数据,小结一下:
1、当前的环境下,资金追求确定性的诉求大大提升;这是上半年投资者对公募基金最大的诉求;
2、得益于对确定性的诉求,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规模屡创新高——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也得以持续创历史新高。
3、资产荒背景下,QDII、另类、REITs等基金品种也斩获了不错的增量资金;
4、对于股市/权益类基金,跟着神秘力量,可能起到反效果;而赎回的压力仍然很大,没有看到结束的趋势;
5、对于基金公司而言,真正体现对机构资金的捕捉,还得回到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变化中。
- 02 债券型基金,未来资管胜负手 -
上图是按照二级分类的产品分类规模变动。
整个公募行业的业务逻辑已经很清晰了。
【一个背景+两个诉求】
无论是机构资金还是零售资金,都是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寻找投资机会。
这个观点我们在创设本号时,就开始提了。
而资金的两个诉求,则将在未来1-2年体现的淋漓尽致:
1、大于银行存款的绝对收益
2、工具化
此外,一个更加模糊的长期趋势已经来了,我们认为:
属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配置化趋势,也正在快步走来。
不过这不是今天聊的重点。
回到正题。
上半年,各类资金缺乏好的资产,因此大部分怼在货币基金之中。
同时,资金纷纷积极寻找好的纯债和“固收+”品种,获取更高的收益。
上半年的债券型基金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。
2月7日,我们推送了文章:《基金销售们从未如此需要短债基金》
上半年的短债基金,不展开说了,文章分析过很多次。
数据看,短债基金上半年净申购4,878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2,861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59%。
不少短债基金,都是以纯债基金形态营销的,因此实际短债基金增量远不止于此。
中长期纯债基金,上半年净申购7,871亿,其中,机构净申购5,226亿,机构净申购占比66%。
被动债券指数基金,当中几乎就是银行自营资金在配置,获得了2,376亿的机构资金申购。
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“固收+”的割裂:
二级债基净赎回、一级债基净申购。
首先,这两类债券型产品当中,都有疯狂吸金的明星产品。
以机构资金申购量来计算,上半年机构最认可的20个“固收+”产品清单如下:
举个例子,广发双债添利,毫无疑问是上半年一二级债基中的靓仔。
上半年,规模由44亿干到了410亿。
单一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了许多基金公司的非货总规模了。
大部分的增量资金,还来自于基金经理更喜欢的零售资金。
最难得的是,这样的规模增长速度下,产品收益保持稳定。
近半年年化收益率5%+、近一年年化收益率6%+。
这只产品简直写满了成功人士的样子。
虽然在卖基金这件事情上,每个公司有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方法论。
但总结起来,这些明星“固收+”产品有基本的共同点:
1、各阶段业绩中上、不需要冒尖、但是平稳不掉链子;
2、能给投资者带来绝对收益,不亏钱是底线;
2、真正能上大规模(百亿)的产品,机构和零售资金占比较为均衡,对基金公司的业务能力是个考验。
其次,从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两个大类的分化来看:
一级债基从分类上较为保守,净流入1,706亿,机构资金净流入545亿(占比32%)。
而股市的震荡使得二级债基整体表现不如人意,净流出827亿,其中机构净流出1,064亿,零售仍为净流入。
二级债基的零售净流入,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一个趋势。
我们认为:
利率不断向下的过程中,居民的财富搬家的下一个爆品,将会从短债基金向一、二级债基为代表的“固收+”转移。
“固收+”,正是投资者对于确定性和收益性的平衡点。
另外一个角度去证明这个观点:
在整体不断净赎回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中,仍然有优秀的产品获得机构和零售资金的双重认可,双双净流入。
此处不再列举具体产品。
目前,一级债基、二级债基、偏债混合基金三类产品合计规模仍未突破2万亿,换句话说,发展潜力巨大。
一个好的“固收+”,无论产品形态是一级债基、二级债基还是偏债混合,与短债基金一样可以同时接纳机构和零售资金,策略容量大。
但是,投资范围和策略的多元化,使其较短债基金有着更难的投资管理难度和营销难度。
在货币0字头、债基1字头的大趋势下,同时在投资端和销售端同时做好“固收+”(尤其是+的部分),是基金公司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。
- 03 机构规模榜单 -
最后,给大家送上机构认可的基金公司榜单,或者说机构业务能力最强的基金公司榜单。
分为三个口径:
1、货币基金机构净申购公司排名
2、非货基金机构净申购公司排名
3、债券型基金机构净申购公司排名
- END -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